文章譯自Prime Movie, China Post, 2/29/2009
這部電影真讓我期待,配樂聽起來也非常棒,未看先推。
===================================================================
與巴席爾跳華爾滋註一,以色列動畫片的先驅之一,未來要追趕上這樣的成就
也勢必要費一番功夫。這部大膽的動畫紀錄片充斥挑撥、幻覺、煽動性的內容
,與過去所見的以色列電影截然不同。不僅如此,片中現實與超現實、個人與
政治、動畫與真實動作,交織得天衣無縫,和過去所見的電影更是不同。
巴席爾一片是由Ari Folman自編自導,他是以色列屬一屬二的紀錄片導演,也
是以色列電視節目登上HBO”In Treatment”的編劇家之一。他向記者表示,
「因為動畫能表現出現實和潛意識的界線」自己一直想將這個故事以動畫電影
的形式呈現,雖然最後製作過程花了五年之久,但結果完全符合他的期望。
誠如導演所言,電影的開頭故意以一連串令人不安的畫面緊扣「歡迎來到我的
噩夢」這個主題。一群狂犬,共二十六頭,張牙舞爪,雙眼燃燒著凶黃的光芒
,成群穿越Tel Aviv的街道來到Folman的好友Boaz的公寓。Boaz雲淡風清地說:
「牠們來了,來殺人了。」
二十多年前,西元1982年充滿爭議的以色列侵略黎巴嫩事件,Boaz正在軍中服
役,畫面上所見、Boaz向Folman所描述的和這段經歷有直接關聯,正是他兩年
半 以來噩夢的內容。
雖然Folman也參與了侵略行動,他卻發現自己對所歷經的事件沒有絲毫一點印
象。基督教長槍黨民兵替遇刺的首領巴席爾復仇,狂暴殺害薩布拉和夏蒂拉難
民營註二中上千名巴勒斯坦民眾,以色列軍隊駐守黎巴嫩期間對此屠殺袖手旁
觀,Folman對此事尤感不安。
導演搖醒精神病學家好友Orin,Orin告訴他:「回憶會領我們往該去的地方去」
。Folman決定調查自己的過去,展開一趟實際的旅程去找友人及退伍老兵談他
們在侵略戰中的經歷,希望了解自己過去作了些什麼。
Folman最後錄了九個人的訪談;其中七位同意聲音影像被播出,另外兩名的訪
談內容則由演員配音。導演將帶子像製作傳統現場紀錄片一樣剪輯好,把剪好
的結果交給他的動畫小組,運用三種動畫技法(也運用逐格影描註三)將一切生動
地呈現出來。
這些人的記憶輕易地滑入夢境和幻想的地域,因此動畫是表現所見所聞最有效
的方式。以充滿能量的方式述說,這些故事和較傳統的電影相比,更使人沮喪
。譬如一家子黎巴嫩人只是因為在錯誤的時間來到錯誤的場合,就在車子上被
屠殺了。譬如一名以色列軍官著魔似地看德國色情片。譬如一名帶著機關槍的
士兵從一面張貼巴席爾巨大海報的牆前靈巧地穿越一枚枚流彈。
如果與巴席爾跳華爾滋有所謂畫面重現,這個畫面來自於Folman的潛意識,是
一則超現實的回憶,描述他手裡拿著武器、裸身浮出海面,而海灘被橘色夜晚
的火光照亮。
「既是幻想,又是現實」導演向Sight & Sound雜誌解釋,「我們想用一種非常
夢幻的方式呈現一個寫實的畫面,觀眾困惑到最後才知道故事是真是假」。
這樣的構想強調了巴席爾跳華爾滋將重點全放在個人,放在士兵們的個人經驗
以及這些經驗給他們的影響,而不在探討以色列入侵行動地緣政治上的是非對
錯。這樣的強調持續到甚至電影結束前的段落,由現場錄製的新聞片段取代動
畫,呈現在難民營實際上演的恐怖行動,令人不安。巴席爾跳華爾滋堅持呈現
真實,而真實就是最恐怖的夢魘。
註一:Waltz with Bashir官網
http://www.sonyclassics.com/waltzwithbashir/main.html
註二:
http://palinfo.habago.org/archives/2003/12/01/18.36.44/
註三:逐格影描
http://art.tnnua.edu.tw/animate/%B0%CA%BAA%C2^%A8%FA%A8t%B2%C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