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書太貴,暫時找來中譯本讀讀。



非常奇妙的一本書,有點像小說,有點像報導文學,又有點像自傳,有時候甚至會忘了自



己在讀什麼,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大概也中了蘭花毒,所以才拼了命地要離"她"近一點,



即使只是透過他者的敘述。



在Charlie Kauffman的Adaptation裡面他用很情慾的方式看蘭花,我想我受影響太深,一



時沒辦法不將蘭花看作一種情欲性的植物,也沒辦法視愛蘭花為純潔的欣賞者。在The



Orchid Thief裡面,Susan Orlean則傾向於將追求蘭花的過程視為種種欲望的呈現,金錢



權力佔有慾等等。不過我想每個解讀中間都出現了落差,包括我自己解讀Kauffman和我自



己解讀Susan Orlean或許都不全然正確。於是我自問蘭花之於我可以有怎樣的意義。Susan



在去尋找幽靈蘭的路途上問東尼蘭花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窮其一生就



為了看她們綻放花朵,然後就好像死而無憾似的,一切都可以拋去。東尼回答她大概是漂



亮又神秘吧,然後馬上又改口說,或許是因為人生根本沒有多大的意義,於是人們才努力



尋找著有別於平庸人生的美麗事物,藉此忘掉自己困乏的人生,消磨時間,忘卻煩惱,而



那樣美麗的事物,蘭花是其一。Susan似乎又透露著另一種訊息。瘋狂熱愛蘭花代表著具有



源源不絕生命力的人格特質,願意為之生為之死,為之犧牲平和寧靜的生活方式,像約翰



拉若許那樣。



我想前者有點對,後者也有點對,但兩者都不完全對吧。的確有這兩種人,一種人追求是



為了忘記自身的平庸,另一種人追求則是因為滿溢的生命力無處發洩。而我們都有些同情



前者,又有些羨幕後者,因為我們多半都處在中間,有些熱情,卻不足以上山下海兩肋插



刀。Susan Orlean形容的那類人,也介於這兩種矛盾的描述中,既困乏,又充滿生命力,



但兩者卻往往相互衝擊著,矛盾足以致死。我突然想到Robert Frost的Fire and Ice:



Some say the world will end in fire,

Some say in ice.

From what I've tasted of desire

I hold will those who favor fire.

But if it had to perish twice,

I think I know enough of hate

To say that for destruction ice

Is also great

And would suffice.



那些充滿生命力者終將燃燒致死,而冷漠如我們,則凍結在孤獨之中。



非得找個平衡點才行,像林老師那樣和一切和平共處,蘭花才真的美麗,沒有慾望矛盾,



沒有質疑,神聖潔淨。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f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