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上連結: "清大有人文嗎?"
http://epaper.hss.nthu.edu.tw/29/f.htm
文章還沒轉過來,但感觸是用湧上來的。
前幾天,才透過msn和在英國唸第二個文學碩士的C談話。我不認識他,他不認識我
只是因為在文學這條窒礙難行的路上走,只要連接上了,就能談話。
真正說起來,C是前輩,比我強很多很多的前輩。我只能算是夢想還在建構當中,
而他已經在實踐的路上了。
令我汗顏的是,整個談話之中,我說了不下三次:"I know the training we got
here wasn't enough."那個"here",有時指的是台灣,有時指的,是清大。拿到中央
大學文學所的學位之後,他已經可以很有把握的說:"台灣的文學訓練絕對不輸英國"
。對於已經在英國修學的他,可以自豪的說,自己的訓練絕對不比英國人差,那想必
他是發自內心的感觸了。
為了我說的那句話,他反駁了數次。他提到清大的訓練也絕對夠,還有許多厲害教授
臥藏在清大裡,即使是一個以語言著稱的外語系,還是有絕對的水準。
我只回他一句:"You're probably right, but good professors are retiring, you
know"。然後他說:"It didn't occur to me in the first instant"。我覺得我說的
沒有太多,也並沒有把我心裡最難過的那些部份全盤托出,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他
似乎懂了。
每天窩在隸屬於理學院的系所辦公室裡,更遑論什麼人文素養的薰陶了。
我絕對相信,當你有一個很好的人文環境的時候,即便你不相信莎士比亞有多厲害,
或你不相信蘇格拉底多如牛毛的哲學思想辨證對人類有任何直接幫助,你也會多少
驚嘆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你不理解的事情,而不會天天對著窮蒼不可一世,也不會把
話說的太滿,把事作的太絕。這點,對於人文科系的學生,或者理工科系的學生,都
是一樣重要的。
當你踏進一個校園的時候,那個校園的氛圍是撲鼻而來,倏地衝進眼簾,然後那個印
象就永恆停留在那裡了,在你腦海深處。而我時常覺得,一個地方的格局老是左右著
身處其中的人們的格局。我記得某位教授告訴我,她喜歡清大人社院的辦公室,因為
每間辦公室的屋頂都挑高,在裡面唸書做研究,總覺得心裡舒暢,可以多唸幾頁,多
想一點似的。
為了這個原因,無論發生什麼事,她始終會留在這個她喜歡的環境。
其實清大的書一點也不少,至少對我這個什麼也都還沒讀透的人來說,怎麼敢說書少?
只是缺乏了一種被重視的感覺,我想書也會難過。當買來一本書的過程被許多質疑的
聲音阻撓,對環境,對人,甚至對那本書都是一種傷害。我想老師的重點是這個。
這令我又想起另一件事。
我大四那一年,一個知名的藝人(兼作家,兼現在的美容教主)伊能靜來清大為她的書
宣傳,也順便給了一個演講,雖然感覺起來像是隨口聊聊的談話性節目,但那天我感
觸很複雜,甚至也回家如此一般在部落格上口無遮攔的寫下我的感覺。她的反應是直
接而唐突的,但我們不免作為一種反省,即可知道,對於一個外人來說,清大給人的
第一印象(雖然是偏頗且完全談不上全面),是怎麼樣的。
http://www.wretch.cc/blog/bluefay&article_id=17179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