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知音

 

在他看呢,沒有誰會屬於哪裏的,除非那人是原住民。其他的人,就都像地上的塵土,

被風吹得往東,往西,往南,往北,四下星散。                                          

                                                                                                  ----午夜知音,p.312,哈利

 

     

      午夜知音是一本講「感覺」的書,就像廣播一樣,對著未知的聽眾/讀者講述一則私人的故事與感受,特定頻率的聲音,

 

只有特定頻率的人收到。若是你:情傷、失怙;想走、想逃;渴望自由、渴望被愛……豎起耳朵,捧起書本,你會懂。

 

      此書經營最成功的,是性格刻畫。此外,就不免過於蕪雜:北極輸油管的史實添得有些莫名其妙,情愛糾葛也點到為止

 

,入戲不深;一夥人沉溺在閱讀北極探險家傳記,突然抱著朝聖的心情開始一段旅程,太矯情;在情節推展中死去的角色,

 

又太突然。

 

      特別的是,Elizabeth Hay特別喜歡在段落結束之處,以「後來…某某人將如何如何」作為結束,好像丟出一小塊拼圖讓

 

暗自揣測,然後下回分解。

 

      哈利認為,人只是四下星散的塵土,不屬於任何地方,也不是誰的歸宿,而這個想法,就是貫穿整本書的基調。暫且不

 

去想哲學上這個假設成不成立,很多時候,寂寞之感確實是這麼來的。一邊想著:「I don't belong here, and you don't belong

 

to me」,也就信以為真了。

 

      全書還有一段精彩的暗喻,是在勞夫死亡的段落。四人到賽龍河尋訪已故探險家生前走的路線,行程結束的前一天,勞

 

夫划著獨木舟到湖中拍照。起風,翻船,死亡。

 

      「他們當然也注意到有風。前一晚寂然無風,在這時候感覺像是幻像。那時候,寂然無風的時間是多久?幾小時?夠長了

 

騙得勞夫一人下水,划得太遠。但這時候,他們知道了,那時候寂然無風,純粹只是因為風向在變。寂然無風會變過人,

 

是因為風從來不會真的靜下來。靜下來,正是風向在變的當口。」此話,道盡人生變幻無常的根本道理,然而為了過去種

 

種而感傷不能自拔的人們,實在太傻我無法苟同。書寫如果也只停留在感傷的次,那作為小說家的意義也同時喪失了。

 

因感傷而書寫,可以造就淒美的筆調,但是只能提供同頻的讀者自憐自艾的平台,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了。

 

      不過,喜歡阿拉斯加之死的人,或許可以嘗試閱讀。但深刻沉度,我還是推薦阿拉斯加之死。

     

 

 

   

long ago and far awa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f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